“去医院来回一次大约3个小时,每周两次。”家住江湾地区的87岁朱老伯,因眼疾视力极弱,他在轮椅上告诉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,接受陪诊服务近一年来的基本价位:每小时80元。7月8日,他的陪诊师曹洪毓非常熟练地推移折叠轮椅,把老爷子挪上自己的车,开车送他回家。
仅在虹口区,像曹洪毓这样的受训陪诊师已有200多人。而在上海全市,至6月底,11个区的陪诊师培训顺利完成,共计培训1203人。根据《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》,在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下,在各区民政局、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、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中心、上海开放大学相关分校协作下,上海开大开展了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,共开设21个班级,推动申城老年人陪诊服务规范发展。
陪诊师曹洪毓服务轮椅上的朱老伯。徐瑞哲 摄
截至2024年末,上海市户籍人口达1537.98万人,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7.6%。作为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特大型城市,上海着力应对“大城养老”“医养结合”等时代命题,积极应对并主动服务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。
“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尤其眼睛。”患有青光眼的朱老伯,几乎看不见东西。“两个儿子太忙,钟点工又不正规。”于是,他找到了康而寿养老机构,安排了小伙子曹洪毓来当陪诊。在老人眼中,专业陪诊师工作态度热情而又负责;在孩子看来,他们也说“爸爸你这样去看病,我们就放心了”。朱老伯表示,在他周围像自己这样的老人很多,有的甚至子女不在身边,更需要这样的陪诊服务。
为老健康服务相关培训教材。徐瑞哲 摄
课程与师资是高质量培训的核心,上海开大组织专业教师反复研讨,制定出10个统一课程模块,共40课时。同时,遴选了25名高校专业教师、医疗机构临床专家、社会培训名师、陪诊行业资深人员,组建陪诊师培训师资库等。在区民政的协调下,开大和15个实训医院建立合作,有序完成了28场现场实践教学任务,既让学员走进诊室,有真实体验感,又要避免与就诊病人发生冲突。
当然,陪诊师是“实践出真知”的工作。朱老伯坦陈,一开始,陪诊师尽管有了正规培训资历,但实际经验还不足,在医院走“冤枉路”难免。但后来,陪诊师不断在实践工作中学习,服务能力也在提高,令朱老伯感到满意。他希望,这支陪诊队伍不断壮大,也让有刚需的老百姓更加满意。不过老伯也直言,个人每周都要往来江湾医院,挂号做针灸,频次较高、耗时较长,“这样陪诊费用还是偏高一点,期待得到国家和政府更多照顾。”
据了解,目前接受培训学员纳入上海开放大学开发的“养老服务人才管理平台”,实行动态跟踪;所有学员的培训成果也存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账户,获得非学历培训的学分,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数据互通共享。未来,上海将持续推进“标准引领-资源支撑-人才培育”的培养机制,构建“全方位、全要素、全链条”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。
同在为老服务的大健康领域,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上海市老年护理管理质控中心,日前还启动2025年老年安宁疗护专业培训项目,来自本市护理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批65位学员投入系统学习,提升生命关怀服务质量,让生命“最后一程”充满尊严与安宁。
在2024年率先发布《老年安宁疗护护理员培训规范》等养老服务系列团体标准基础上,此次培训融合理论授课与实操教学,涵盖症状管理、舒适照护、心理支持、生命教育及哀伤辅导等核心内容,确保学员学以致用。上海市卫健委医政处专家表示,“当生命进入终末期,如何让每一位长者体面、有尊严地谢幕,如何让家属在沉痛中感受到抚慰与支持,是衡量城市文明温度与健康服务能力的核心标尺。”
据悉配资炒股配资平台,上海开放大学主要面向本市护理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员和护士等展开培训,计划全年分批次培训500名安宁疗护的专业人才,为全市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输送“新鲜血液”。
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